首页 资讯 正文

青岛故事|退役军人左福鑫:战友身后事,他用11年续写 “兄弟情”

体育正文 60 0

青岛故事|退役军人左福鑫:战友身后事,他用11年续写 “兄弟情”

青岛故事|退役军人左福鑫:战友身后事,他用11年续写 “兄弟情”

在莱西市河头(hétóu)店镇大沟子村,提起退役军人(tuìyìjūnrén)左福鑫,村民们总会竖起(shùqǐ)大拇指:“这小伙儿就像老两口的儿子一样贴心!”这名85后退役军人为(wèi)亡故战友照顾父母,用11年坚守,生动诠释了“一朝为战友,终身亲兄弟”的深厚情谊。从雪域边疆到家乡热土(rètǔ),从军营班长到建筑工匠,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
11年(nián)续写 “兄弟情”

给离世战友父母(fùmǔ)当“儿子”

“叔,婶子,在家吗(ma)?今天我回家有事,正好(zhènghǎo)过来看看你们。”6月10日上午,左福鑫提着两个大西瓜和一塑料袋(sùliàodài)药,走进大沟子村潘新涛的家中(jiāzhōng)。看到左福鑫到来,腿脚不便的潘新涛和老伴儿赶紧从(cóng)屋里出来迎接,两人拉住左福鑫的手并把他(tā)让到屋里坐下。询问两位老人的生活近况后,左福鑫从塑料袋中拿出几盒药,细心地把用药注意事项告诉老潘。

左福鑫(zuǒfúxīn)嘱咐潘新涛用药注意事项

当前是麦收季节,看到老潘(lǎopān)门前晾晒着(zhe)新收的麦子,左福鑫又拿(ná)起工具帮着翻晒(fānshài)。烈日下,左福鑫的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。老潘将西瓜切开,又安排老伴儿招呼左福鑫回屋吃西瓜。三人有说有笑,宛如一家人。

左福鑫帮老人晾晒麦子(màizi)

左福鑫(zuǒfúxīn)住在邻村,和(hé)老潘一家也并非亲属,他们之间的情谊还(hái)得从(cóng)多年前(qián)说起。2005年12月1日,18岁的左福鑫带着对军营的向往,踏上了西北的列车,“从军报国”的誓言随着铁轨(tiěguǐ)的震颤,烙进他年轻(niánqīng)的骨骼。在列车上,他认识了邻村战友潘卫宁,也就是潘新涛的儿子。经过交流,两人得知他们不仅是老乡,还在同一个(tóngyīgè)地方服役。从此之后,两人成(liǎngrénchéng)了好朋友。在部队的日子里,他们互相鼓励,共同成长,很快从“新兵蛋子”蜕变成“全能班长”,其间,左福鑫还光荣(guāngróng)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两年后,左福鑫离开了部队,步入社会工作,潘卫宁又继续在部队服役三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的友情愈加坚固。

不幸的(de)是,2014年,潘卫宁突发疾病离世(líshì),年仅25岁的生命戛然而止,留下年迈的父母。得知(dézhī)噩耗,左福鑫犹如晴天霹雳。“叔,婶子,以后我来当您儿子。”左福鑫跪在潘家堂屋,对着潘卫宁的遗像重重磕了三个响头。从此以后,左福鑫经常探望老人(lǎorén),两位老人遇到什么难题,他(tā)也总是随叫随到。

记者看到,老潘的家中,仍保存着左福鑫和潘卫宁当兵时(shí)的合照。说起好友潘卫宁和往事,左福鑫眼角湿润(shīrùn),声音有点哽咽。

自潘卫宁离世(líshì)后,左福鑫的工资卡里多了项“固定支出”,每月雷打不动探望(tànwàng)老人,逢年过节送米送油,将潘家厨房塞得满满当当。老人的高血压药快吃完了,他比老人更早发现。“叔,这个品牌的降血压药疗效(liáoxiào)好,副作用小。”他晃(huǎng)着药盒,上面的服用说明比自己家孩子的作业本还熟悉。2015年,老潘突发脑梗导致右侧偏瘫,左福鑫得知(dézhī)这一消息后,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往医院跑。然而在县医院治疗半个(bàngè)月后,老人病情仍(réng)未见好转。听说青岛大医院治疗脑梗很权威时,左福鑫又从莱西一周三趟奔赴青岛市区,跑前跑后(pǎoqiánpǎohòu)办理转院手续(shǒuxù)、联系有关专家。

听到青岛专家说出脑血管狭窄需植入支架费用巨额费用时(shí),潘父哽咽着(zhe)说:“娃(wá)啊,等卖了花生再来青岛治吧。”左福鑫(zuǒfúxīn)只觉得喉咙像被砂纸磨过,他当即掏出银行卡拍在桌上:“叔!卫宁走了,我就是您儿子,钱的事您别操心,我来扛!”左福鑫红(hóng)着眼眶向医生解释:“这是我战友的父亲,他儿子走了,我就是他儿子!” 最终,医院为老人制定了保守治疗方案。此后两年(liǎngnián),左福鑫每月(měiyuè)往返(wǎngfǎn)青岛莱西两地取药,并多次垫付医药费。如今,老潘已能拄拐行走,逢人便开心地说:“俺家福鑫,和亲儿子一样亲!”

工作之余,左福鑫抽空从外地赶回,专程来看望两位老人(lǎorén)

据了解,老潘(lǎopān)的老伴儿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,左福鑫同样牵挂在心。2024年冬天,老人突发眩晕(xuànyūn)跌倒在地,他凌晨两点开车送其到医院,守在病床前直到天亮。现在,左福鑫手机相册(xiàngcè)里存着两位老人的体检报告,定期提醒他们复查(fùchá)。

“真是又多了一个(yígè)儿”

“他来了,我就拿着当亲儿子一样对待,俺儿子不在了,真是又多了一个儿。”说起左福鑫的(de)照顾,潘新涛满是感动。据了解,自2014年左福鑫开始照顾两位老人,他的善举一直感染着身边人,同年入伍的战友们便(biàn)自发聚成了这支(zhèzhī)队伍。有人定期到潘家帮忙打扫卫生(dǎsǎowèishēng),有人帮忙采购生活用品,有的没事就过来陪两位老人唠唠嗑(làokē)……

逢年过节,左福鑫都带着家人串门(chuànmén)

“我和小潘一起当(dāng)的(de)兵,他分到了(le)一班,我分到了二班。小潘没有(méiyǒu)了,我的感触很大,一个家庭的支柱没有了,我就有了把两位老人当作自己(zìjǐ)(zìjǐ)的父母对待。我基本上半个月来一次,看看两位老人的状态,也经常(jīngcháng)带着我的媳妇孩子来玩,我现在一提大(yītídà)沟子村,女儿就说(shuō)去潘爷爷那儿。在我孩子的眼里,这就像自己家爷爷奶奶一样。每年初一,我和媳妇、孩子过来拜年,吃个团圆饭。”左福鑫说,自己也有家庭要养,也有自己的父母和孩子,也买了房还着贷款,身边也有朋友不理解自己,但是自己的家人都支持,“我还能承受,从心里说,扔不了,每次我来,老人都高高兴兴,我也高兴,这样挺好的。”

11年风雨无阻,11年初心不改。左福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军人本色,在平凡(píngfán)的生活中书写(shūxiě)着不平凡的人间大爱。他(tā)的故事,是青岛这座城市文明底色的生动写照,更是新(xīn)时代退役军人精神的最美(zuìměi)注脚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当过兵的人,心里永远装着责任和担当。”

(半岛全(quán)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刘文)

青岛故事|退役军人左福鑫:战友身后事,他用11年续写 “兄弟情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