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花容悦貌丨江南五月花——邂逅端午草木诗情

体育正文 32 0

花容悦貌丨江南五月花——邂逅端午草木诗情

花容悦貌丨江南五月花——邂逅端午草木诗情

端午时节(shíjié)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以诗词为媒,探访人文江南端午时节的“五月花”图谱,涵盖药用、果木、观赏植物等,展现民俗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之美。从菖蒲、艾草等药用植物(yàoyòngzhíwù),到石榴花(shíliúhuā)、蜀葵(shǔkuí)等时令花卉,从樱桃、枇杷等乡土水果,到荷叶与柳树水畔相映,这四类端午风物(fēngwù)背后,无不蕴含一段段诗词吟诵过的文化渊源。 5月29日至30日,我们的节日(jiérì)·2025南京(nánjīng)端午调研交流活动在南京举办,旨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(chuántǒngjiérì)蕴含的时代价值、道德理念和精神内涵,进一步引导人们在参与中增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。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香顺,带读者领略南京端午时节(shíjié)独特植物文化景观,看“花非花”、品“物非物”,感受一城花果柳荷背后(bèihòu)蕴藏的千年(qiānnián)风雅。 药用植物“文化符号”:菖蒲(chāngpú)、艾草、兰 古人称(chēng)端午节为“天中(tiānzhōng)”,“天中五瑞”在传统上常指艾草、菖蒲、石榴花、龙船花、蒜头(suàntóu)五种植物,有时枇杷、蜀葵等植物也位列其中(qízhōng)。菖蒲叶片形如利剑,为端午节“天中五瑞”之首,象征驱邪避灾(bìzāi)的宝剑。艾草也因为有特殊的香气,被认为能祛除毒气、驱邪避虫。在传统中,人们常于端午时节,在家门前悬挂(xuánguà)成束的菖蒲、艾草,或者用其烧洗澡水、焚香熏屋,以祈求平安健康。 其实,如今人们悬挂的(de)(de)“菖蒲”种类很复杂,甚至(shènzhì)可能不是(búshì)传统古籍记载的“同款”了。真正的菖蒲为天南星科(kē)植物,叶片细长如剑,花朵不显眼、长得像个玉米棒;而如今在江南街市售卖的、在玄武湖等处种植的“菖蒲”,多为鸢尾科植物,叶片同样细长,但花朵很艳丽,尤其是鸢尾科的唐菖蒲(即剑兰),常被用作鲜切花(xiānqiēhuā),还成了风靡世界的“四大切花”之一。 俞香顺教授介绍(jièshào),常与端午节相关联起来的(de)药用植物“兰”,也并非指(zhǐ)现代观赏兰花,实是指菊科的泽兰。泽兰香气清雅,古人常用作香囊填充物,还用其煮水沐浴以求祛病。 屈原《九歌(jiǔgē)·云中君》中提到“浴兰汤兮沐芳,华(huá)采衣兮若英”,意为(wèi)“沐浴(mùyù)着芳香四溢的兰汤,穿上那鲜艳华丽的衣裳”,此处的“兰”正是菊科泽兰。兰汤沐浴是极古的习俗了,在许多地方都和端午节结合起来,以至于端午节一度被称为“浴兰节”。 虽然在种类和名称上存在(cúnzài)古今差异,但菖蒲、兰等植物代表的文化内涵并未消解,反而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更丰富的象征意义,传承(chuánchéng)着人们对安康祥瑞的永恒祈愿(qíyuàn)。 端午前后时令水果:樱桃(yīngtáo)、枇杷、杨梅 五月(wǔyuè),樱桃、枇杷、杨梅(yángméi)相继上市(shàngshì)。杨梅甘甜,一向是美食的代表。唐代李白的《梁源吟》,就用“玉盘杨梅为君设,吴盐如花皎白雪”描绘了玉盘盛放杨梅的画面。 “东园载酒西园醉,摘尽枇杷一树金”,这首诗则描述了初夏时节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(guǒshílěilěi),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。枇杷在初夏结果,果实金黄饱满(bǎomǎn),口感酸甜,不仅可以当水果直接食用,还有(háiyǒu)药用价值,有时也位列“天中五瑞”,寄托人们追求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(měihǎoyuànwàng)。 端午有食“五红”的习俗,通常包括烤鸭、苋菜、红油鸭蛋(yādàn)、龙虾和黄鳝等红色食物,但各地版本不同,亦(yì)有说法将樱桃这一红色的时令水果纳入(nàrù)其中。樱桃又名含桃,是传统的本土水果,栽种历史悠久。 历史上,南京的樱桃颇为(wèi)有名。明清时期,玄武湖(xuánwǔhú)盛(shèng)产樱桃,为人称道。张通之《白门食谱》中说:“后湖洲多樱桃树,果熟之时,以小篮盛之出售,其味鲜美,游人各购一篮归,举家同食,老少(lǎoshào)共爱(gòngài)之,往往一篮为不足也……”民国年间,朱自清《南京》、叶灵凤《玄武湖的樱桃》、程千帆《玄武湖忆旧》等均记载了玄武湖樱桃盛况。据了解,玄武湖中的“樱洲”即因樱桃而(ér)得名。 在古代江南地带,“樱桃(yīngtáo)下酒(xiàjiǔ)”还曾是文人雅习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九回就记载道,杜慎卿邀人赏花喝酒,他只拣了“江南鲥鱼、樱、笋”下酒。这三样下酒之物颇为(pǒwèi)清雅,都是春暮夏初的江南时鲜,极具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。 春夏典型江南风物:荷、柳(liǔ) 荷与柳,为初夏风物中不可或缺的两者。荷为水生植物,柳为岸边乔木(qiáomù),二者(èrzhě)一柔一刚,构成江南典型景观。 端午(duānwǔ)时节,江南荷塘中(zhōng)荷叶连片,呈现一幅鱼戏荷叶间的景象。待到夏日渐深,荷花(héhuā)才会大量盛开。近日,玄武湖作为南京主要的荷花观赏地,已经零星盛开了颜色娇嫩的荷花,端午假期前来(qiánlái)赏荷的游客也能不虚此行。 柳树在江南更是随处可见(suíchùkějiàn),尤其在南京,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。俞香顺教授介绍,杨、扬古代通用,隋唐之前,“扬州”其实是指南京,“扬州”作为南京名称的时间长达400年。南京城内以及周边河道(hédào)纵横,气候温暖、湿润,非常适合柳树生长,从东吴开始,南京官道的行道树(hángdàoshù)就是柳树了。谢朓《入朝曲》就写道(xiědào),“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。……飞甍夹驰道,垂杨荫御(yù)沟(gōu)。” 清代“金陵四十八景”中的(de)“北湖烟柳”,描绘了玄武湖柳色如烟。“台城柳”,则因韦庄诗句“无情最是台城柳,依旧烟笼十里堤”而闻名。“白门(báimén)柳”的典故也很出名,“白门”指六朝都城建康的南大门,大体位置在今天太平南路和白下路的交汇处一代,唐代诗人(rén)(shīrén)李白《杨叛儿》写道:“何许最关人?乌啼白门(wūtíbáimén)柳。” 农历“五月花”:栀子花(zhīzihuā)、石榴花、蜀葵 栀子花开是江南地区端午节(duānwǔjié)来的典型标志,早(zǎo)在南宋(nánsòng)时期,宫廷、民间就以栀子花为端午插花。从2021年起(qǐ),南京以花为媒,持续用(yòng)栀子花创新表达端午节,策划开展一年一度的栀子花大会,倡导形成采摘栀子花、佩戴栀子花等新的节日习俗。作为2025栀子花大会的前奏,南京地铁2号线栀子花专列(zhuānliè)——最“香”的地铁于近日上线,营造“栀子花开 端午节来”的节日氛围。 “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”,唐代韩愈《题榴花》诗作生动地描绘(miáohuì)了(le)农历五月石榴花开的繁盛明艳景象。 石榴自古代传入中国来,因多籽象征“多子多福”,深得古人喜爱,被视为吉祥的象征。随着江南地区炎热夏季的到来,许多花儿(huāér)已经度过花期悄然凋落,石榴花却在街头巷尾竞相绽放(zhànfàng),成为(chéngwéi)热情的报夏使者。因此时石榴花正红艳似火,农历五月又被雅(yǎ)称为“榴月”。 “榴月”里开花的“耀眼”植物,除了石榴花,还有蜀葵。蜀葵是锦葵科植物,植株高大可达丈许,花多为红色(hóngsè),故又名(gùyòumíng)“一丈红”。它是中国最悠久的传统民族花卉之一,原产于蜀地(shǔdì),故得名蜀葵。因蜀葵在端午前后开花,还被赋予“端午花”之名。在南京,蜀葵也有广泛种植,在玄武湖、狮子山公园(gōngyuán)等地成片盛开,其高大挺拔(gāodàtǐngbá)的花茎(huājīng)与层层叠叠的花瓣,为端午时节的南京城增添美好而热烈的氛围。
花容悦貌丨江南五月花——邂逅端午草木诗情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